加拿大和遠在東方的臺灣,這兩個國家都擁有多元的移民社群,承載著千百年來的遷徙歷史,文化、藝術和生活在這條遷徙之路上不斷蛻變。遷徙,本身就是一種「描繪自畫像」的過程,透過跨文化、跨族群的體驗,人們清晰地看到自己與他者之間的差異。而工藝藝術,不僅僅是傳統技藝,它作為一個連結族群、文化、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媒介,也蘊含著人們的倫理價值觀,與時俱進,有助於理解社會美學和發展的動態。
今年,臺灣文化節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與發展中心攜手合作,共同舉辦「遷徙之後」臺灣工藝藝術展,旨在透過全新視角來呈現臺灣的自畫像。六位來自臺灣的工藝師如同這個多元族群島嶼的縮影,他們的工藝品除了在視覺上令人驚艷,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論述和社會美學。這些藝術家進行跨文化對話,與當地藝術家和多元族群互動,使人們能夠從更深入的角度欣賞臺灣工藝所散發的獨特之美。
其中,工藝師陳惠美以她的纏花技藝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纏花是一種傳統手工藝,結合了剪紙、纏繞和刺繡的技術,不同地區稱呼各異,如閩南地區的「春仔花」、客家的「纏花」和金門的「吉花」,彰顯了臺灣多樣性豐富的文化倫理。春仔花常常用於各種吉慶場合,特別是在傳統婚禮中,它象徵著美好的祝福,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陳惠美融合了南北春仔花和客家纏花技法,創建了「四工」:工料、工具、工法、工序,並為每一項技法和組件命名,建立了臺灣纏花的基本教學內容和分級標準。她不僅多次舉辦個展,還與時尚設計師合作,將纏花技藝推向國際舞台。細膩的技藝與生活禮儀緊密相連,呈現了庶民生活美學。她將傳統技法展現出臺灣文化的特色,並將其注入現代創意,成為閩南和客家文化代表性手工技藝的典範。
工藝師阮雪則帶來了一場捲紙的跨文化融合之旅。在法國殖民統治下,越南的捲紙藝術家堅守著傳統技藝,同時在捲紙中表達了越南的歷史、宗教和日常生活。他們將佛教元素等本土文化融入捲紙作品中,堅持不懈地保存了這項獨特的藝術。
這樣的傳統藝術隨著阮雪來到了臺灣。作為一名居住在臺灣的越南新住民,她將當地元素和主題融入捲紙藝術,展現了獨特的跨文化身份和生活經驗,為臺灣的藝術場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光彩。早期在加拿大生活的越南移民多是難民,與現今越南時局呈現歷史記憶的落差,她的工藝作品既連接了家鄉情感,也凸顯了捲紙藝術在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遷中的適應性和活力。
臺灣文化節是一個以臺灣為名的文化交流平台,已運作超過30年,每年在溫哥華舉辦。它不僅專注於講述臺灣的故事,還通過每年的主題設定和特定國家的交流,使臺灣社區成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推動者,連接了臺灣文化和加拿大的主流社會以及各族裔。它以這種跨文化的互動和對話,為加拿大呈現了臺灣工藝藝術的精彩之處,並展現了文化交流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