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es of the Past in Quanzhou 泉州古城 – 半城煙火半城仙

by JI JI

在清晨時分走進泉州西街,隨手找一家路邊小店,不用進去,坐在門口大梧桐樹下的板凳上,點一碗麵線,記得跟老闆多要一份油條,酥脆的油條浸在濃稠的麵羹裡,一口下去熱乎乎的香味瞬間瀰漫全身——泉州的清晨才剛開始。

不用急著起身,看著小販絡繹不絕地打開一扇扇沿街店舖的大門,拿出各式各樣的糕點、炸物,一一擺放整齊,準備一天的營業。開元寺渾厚的鐘聲,穿過鬱鬱蔥蔥的樹叢,和這清晨的叫賣聲一同組成了泉州古城最好速寫。

半城煙火半城仙,果然名不虛傳。

承天禪寺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這座在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城市,以「刺桐港」之名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相媲美。作為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古泉州與當時近百個國家與地區通航貿易,進口商品種類達330多種。大批來自歐洲、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人裝載著各自國家的特色物產而來。香料、藥材、珠寶換作絲綢、陶瓷、茶葉等中國商品,商船往返海洋之上,盛極一時。

開元寺

旅行家馬可·孛羅稱之為「光明之城」,還在遊記中專門記載了當時泉州港的貿易收益,足以窺見泉州這座世界級海港城市「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隨著各地商人、旅行者、傳教士的陸續定居,泉州逐漸形成了「市井十洲人」的社會景象。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習俗和信仰,而泉州世界海港的包容又給予了良好的文化生長土壤。

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物教、佛教、道教等數十種宗教,在這裡與本土信仰慢慢交融共生,五步一寺,十步一廟。泉州逐漸成為了一個開放、包容、多元化的城市,成為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眾神之地」。

泉州文廟

廟宇殿堂星羅棋布

探索泉州古城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徒步。從清晨的西街開始,到香火鼎盛的開元寺,穿過熱鬧的小西埕,白色鐘樓就矗立在十字路口中央。午後散步到文廟,再轉幾個巷口便是清淨寺,隔壁是關帝廟,再往前走便是天后宮。在這座佔地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裡,中式古厝與南洋騎樓交錯林立,小巷民居與廟宇殿堂星羅棋布,是泉州世界非物質遺產分佈最密集的區域。

開元寺是福建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寺廟,從西元686年創寺至今,經過歷代擴建才形成了現在的格局。走進這座千年古寺,首先感受到並非那宏大森嚴的建築群,而是滿院的古榕樹。這些存活了數百上千年的古榕樹彷彿擁有某種令人安定的力量,巨大的氣根從樹幹上懸掛而下,茂密的樹冠幾乎佔據了半個院子,瞬間便將這院子裡的人們都籠罩在它的氣息之中,並且產生某種發自內心的靜謐感,或許是千年的唱誦也留在了它們的根脈之中。

泉州美食

大殿為九進九開間,供奉五方佛。殿前月台的須彌座上雕著印度教獅身人面像,殿後檐明間兩柱為輝綠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東塔鎮國塔、西塔仁壽塔均為五層八角石構樓閣式塔,塔身各面有巨型佛教浮雕,除了漢傳佛教之外,也能明顯看出印度佛教的裝飾風格。這種宗教藝術融合的建築形式也是泉州寺廟的一大特色。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於此,因此寺內專門設立了弘一法師紀念館。

文廟也必須一去,這裡是儒家祭祀場所,也是泉州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文廟成立於西元976年,歷經近200年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左側為教育宮,右側為儒家祭祀建築。進入大門後映入眼前的是巨大的鯉魚泮池,穿過石橋,正對面是大成殿,殿外琉璃磚瓦、龍紋彩繪,殿內高大雄武,無不顯示出當時泉州對教育文化的重視和海洋貿易所帶來的繁榮富足。沿著兩邊的側殿,裡面詳細陳列了整個泉州文廟和古城的建築發展史。

開元寺

另外一座不得不提的廟宇便是清淨寺,光聽名字也能猜出一二,它並非佛教寺廟,而是一座正兒八經的清真寺。作為中國沿海最大的清真寺,原名「艾蘇哈卜寺(Masjidal-Ashab)」的清淨寺,始建於1009年,是泉州最早的伊斯蘭寺廟。整體建築巧妙融合了伊斯蘭和古代中國的建築風格,從外觀看是高大的大理石門樓、禮拜堂,進入後又能在殘留的石碑中窺見古代泉州的生活境況,外族與本地人的和諧相融。

濃濃煙火氣息

若說與現代泉州人最相關的廟宇莫過於清淨寺隔壁的關帝廟,就在距離不到100公尺的地方,居然有另一座信仰體系完全不同的廟宇。在沿海民眾心裡,關公有求必應,無論是生意、姻緣、疾病都可以進香卜卦。每逢農曆節關帝廟人滿為患,香火鼎盛,每年要接待數十萬人。現代化發展下的關帝廟也出現了許多有趣的祈福方式,例如電子進香、點蠟,穿過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殿堂,看著以傳統或現代方式祈福保佑的人們,忽然感受到這座城市濃濃的煙火氣息。

鐘樓

在這樣的古老城市裡,現代與古老、商業與文化、信仰與生活,幾乎滲透了每個人的生活裡,各種不同的文化信念都在泉州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半城煙火半城仙,開放包容的泉州,永遠充滿吸引力。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