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西藏的人很多,但鮮有人去過山南。旅人的第一站大多選在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等赫赫有名的去處。如果想看自然景觀,聖湖羊卓雍措、納木措、岡仁波齊、南迦巴瓦等也有諸多選擇,很少人想起山南。可是,若你想要真正了解藏地歷史的起源,山南才是清單上必去的地方。山南擁有藏地的無數個第一,包括寺廟桑耶寺、宮殿雍布拉康、經書邦貢恰加、藏王聶赤贊普,印證了它在藏地文化裡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座佛法僧合一寺廟
桑耶寺始建於西元774年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座佛、法、僧合一的正規佛教寺廟。整個寺院的佈局按照佛經中「大千世界」的結構設計而成,建築形式與佛教密宗壇城(即曼陀羅)相似。圍牆全長1008公尺,環繞了整個寺廟建築群,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
圍牆設有四個大門,中心是一座三層的烏孜大殿,代表佛教中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大殿在四個方位建有四座佛殿,代表四大部洲,四佛殿兩邊再各建一座配殿,代表八小部洲。主殿的四角建造了四色佛塔,白塔為菩提塔,紅塔為法輪塔,黑塔為舍利塔,青色為天降塔,標誌著征服一切凶神邪魔,以及制止所有天災人禍的佛教理念。
主殿融合多元文化,極具風格,底層、中層和頂層分別為吐蕃、唐朝和天竺建築造型。每層佛殿中的壁畫塑像各有不同,充分體現了三個地區當時的地域特色。底層的塑像模仿吐蕃藏族人的形象塑造,中層模仿了唐朝漢族人,頂層則模仿天竺印度人的形象。即使是未有深入了解藏地文化的人,也能一眼分辨箇中不同之處。桑耶寺的每個建築背後都蘊含著佛教哲思,是所有對西藏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都繞不開的一座寺廟。
人間仙境真實存在
距離桑耶寺約三個小時車程的地方,有一座名為佳普晉的高山。這裡海拔4019米,常年雲霧繚繞,被稱為「吉祥隱修院」的洛札卡久寺便坐落在這片隱密的雲霧中。卡久寺是西藏寧瑪派重要的隱修聖地之一,有著1200多年的歷史,公元七世紀蓮花生大士曾在這裡閉關七年之久。
去卡久寺的路異常艱難,大多是泥濘曲折的盤山公路,窗外便是萬丈懸崖。或許正因為路途艱辛,才成就了這個宛如人間仙境般的修行地。進入寺廟範圍,立刻能感受到清幽的氣場。雲霧在山谷間流動,從百年古松到懸崖廟宇,若隱若現,久久不散。漫步其中,千年的磚瓦木柱上還留存著歲月滄桑,紅牆金頂之中是數代修行者的智慧凝結。星鴉盤旋之上,發出陣陣叫聲,和著悠遠的梵音,一併傳頌著古老的佛法。
卡久寺周圍的草地上常會飛來一種罕見的鳥類,它們就是不丹國鳥棕尾虹雉。雄鳥羽毛艷麗,擁有九種顏色,也被稱為九色鳥。同樣罕有的赤斑羚,也異常喜愛這座位於喜馬拉雅南麓的寺廟。在這裡,人、動物和自然,好像達成了某種默契。站在山谷間,「萬物有靈」這四字不自覺地出現在腦海中。
千年懸崖古寺
洛卓沃龍寺位於中國與不丹的邊境,這裡雪山林立、人煙稀少。出生於色鄉的瑪爾巴大譯師從13歲起,三次往返印度、四次往返尼泊爾求法,最後成為了西藏佛法後弘時期的一代教主。在他29歲第一次返回西藏時,遵從那洛巴上師的授記,在家鄉創立了噶舉傳承的第一座寺廟——洛卓沃龍寺。
噶舉,意為「口耳相傳」,是藏傳佛教的四大主流教派之一,信眾遍布整個藏區。即使地處偏遠,洛卓沃龍寺仍是雪域高原上最著名的寺廟之一。現在的洛卓沃龍寺是從1992年開始,在一片廢墟上經歷了兩次重建、三次擴建後形成的建築格局。主殿修建在一塊凸出的懸崖上,沿著山坡有一條著名的朝聖之路,路上錯落地分佈著不同的佛殿、僧舍和石塔。每棟建築依山而建,裡面有著不同的修行洞穴,僧侶會為你熱情講解歷史典故,完全能夠想像當年寺廟500人同時閉關,樹下辯經的佛子無數的盛況。
這裡的建築風格與藏地的其他寺廟不同,不管是外面的雕花裝飾、牆柱顏色或內部的塑像形態,帶有明顯的異國風情。雖然經歷了數次重修,但主殿中還保留了一塊瑪爾巴大譯師時期的寶座,上面的獅子雕花歷經千年依舊栩栩如生。如果說桑耶寺是藏地歷史的發源、卡久寺是隱密修行聖地,那麼洛卓沃龍寺更像是兩者的結合,誰都無法想像一個教派的起源會藏在這樣一片遠方之地。
山南一行,僅窺見西藏歷史的一角;這一生,大概要踏上無數次才能真正洞悉這片古老土地之上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