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ibetan Paradise Outside Tibet 甘南秘境

by Pure Luxury

從蘭州到夏河,開車不過3個小時,卻像是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鋼筋水泥的城市建築逐漸被白色的傳統藏式民居替代,屋檐下紅黃條裝飾的布簾隨風飄動,不算寬闊的馬路上,隨處可見身著紅袍的僧人。周圍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這裡已經是甘南藏族自治區了。

開車繞進一條狹窄的小巷,最後停在彩繪裝飾的木製大門前,這是今天的落腳地——一家傳統的藏族客棧。踏進這家並不算大,卻頗爲溫馨的客棧,映入眼簾的便是在天井欄杆上掛滿了的五色經幡,從二樓一直蔓延到會客大廳。這是一個三層小院子,一樓大廳,二樓住宿,三樓天臺就能夠看到拉卜楞寺。而筆者最愛的區域是客棧大廳,那兒兩面都是落地玻璃窗,頭頂亦然,落座在蒲團喝茶、觀星,那感受實在太妙了!

受疫情影響,整個甘南藏區的遊客都極少,客棧裡只有寥寥數位客人,我倒是頗為開心,簡單收拾了一下便出門覓食。藏區食物比較單一,無非是各類面食加上牛羊肉,有趣的是,蔬菜在這裡屬於珍稀物品,在有些餐館賣得比肉還貴。

拐進巷子口一位婆婆開的小餐館,總共三張桌子,土竈上架著一口大鍋,咕嘟咕嘟燉著羊頭和各色雜碎。 邊上的小櫃子裡,放著做好的涼皮、大麻花、餅子等主食,還有來西北必不可少的小吃——甜胚子,這是一種由青稞發酵後製成的甜品,和南方的酒釀類似,但更有嚼勁一些。我點了涼皮和甜胚子,坐下慢慢享用,細細品嘗當地特色之味。

夜遊拉卜楞寺

吃飽喝足已是夜幕時分,行在大街上,已然能聽到街道盡頭的寺廟裡傳來一陣陣清脆的銅鈴聲。心想著大概不遠,便決定踱步前往,不肖十來分鐘便來到了拉卜楞寺門口。這座藏區傳奇寺廟,卻是因為一部電影而出名。這是《天下無賊》的取景地,當年劉德華和劉若英扮演的「小偷夫妻」就是在拉卜楞寺感受到了梵天凈土的心靈洗禮。

甘南海拔高,天氣比內地要涼爽許多,才八月已然有了秋天的蕭瑟感,我緊了緊沖鋒衣,快步走進廟中。最外圍的轉經長廊早已亮起昏黃色的燈光,夜晚的寺廟褪去了白天遊人如織的喧鬧,只剩下幾個紅袍喇嘛和身穿藏族長袍的男子正沿著長廊一個個撥動轉經筒,口中還念念有詞。

拉卜楞寺由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宋哲大師創建於1709年,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整座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比夏河縣城都要大上一些。這裡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昂欠(大活佛宮邸)、僧舍及講經壇、法苑、印經院、佛塔等,是了解藏傳佛教文化和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圍繞寺院有一千七百多個轉經筒,全長3.5公裡,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長廊。每棟建築外圍都是轉經長廊,長廊由數十個木製或金屬的小轉經筒組成。每段長廊的盡頭都有一個古銅色的巨大轉經筒,足有3、4米高,快速轉動的時候會帶動經筒頂上的銅鈴,發出清脆悠揚的聲音。

這一份夜晚的靜謐,讓我忍不住悄悄跟在喇嘛們身後轉起了經筒。當手指撫上這幾百年來被無數人撫摸至光滑的轉經筒,一股奇妙的感覺從指尖傳到心頭,就像是通了電一般,百年佛教的厚重感全數傳導到了我這個現代人的身上。

從大門順時針環著寺廟走,越往深處走越黑,最後只剩下轉經長廊昏黃色的燈光和依稀可見的白塔。小轉經筒被磨平了紋理,大轉經筒得小跑助力才能轉動。不知是哪裡來的力氣,我沿著黑乎乎的石板路走了快兩個小時,轉了許許多多許許多多個轉經筒,轉到手掌發紅,胳臂酸痛。

在漆黑的夜裡,我認認真真把生命中出現過的每個人都想了一遍,心裡默念著:無論是愛我的還是我愛的,無論帶來的是快樂還是傷痛,都希望你們能收到今夜來自拉卜楞寺小小的祝福。

桑科濕地公園的絕美日落

第二日又去逛了一遍拉卜楞寺,與夜晚不同,白天的寺廟顯得更加莊重肅穆。各個經堂、大殿裡的雕像壁畫都值得細細品味,恨不得長住在此。

逛完拉卜楞寺,正好可以沿著國道316驅車前往桑科濕地公園。沿途會經過拉卜楞寺曬佛臺,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拉卜楞寺的曬佛節,若是有幸遇上還能看到僧眾擡著巨幅的彩繡大佛像,從寺廟前往曬佛臺的盛況。

桑科濕地公園離夏河縣城20多公裡,開車不過半小時,卻一下子將人從濃郁的佛學氛圍中拉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公園並不算大,就在國道邊上,有簡單的木製觀景步道,步道邊就是一大片依山傍水的濕地。

車到桑科的時候正巧趕上日落,夕陽余暉落在湖面上,身後的草原在陽光的映照下變成了金粉色。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空氣中彌漫著一層淡淡的水汽,人也在夕陽中鑲上了金邊,一切都變得格外溫柔。遠處水草豐茂,不知名的飛禽在其中穿行,不見身影卻聽得到蘆葦被晃動的沙沙聲。近處湖面上一群野鴨在遊動,白鷺略水而過,留下長長的漣漪。

我站在步道上,盯著遠處山看太陽一點點墜落,直到消失,心中想著昨夜在拉卜楞寺走過的路,忽然生出些許留戀:夏河,我們還會再見面。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