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紙,可能就不存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這種最初以植物纖維無規則交叉排列而製成的樸素材料,承載了一代代人類的知識、記憶,亦是情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載體。而數字化時代加速發展之下,紙張似乎正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手寫信件被郵件、短信等電子通信工具替代,電子屏幕像是黑洞吞噬了我們的時間。

《對稱系列》2022
紙張當然不會完全消失——但愿是這樣。在上千年間供無數文人、藝術家們抒發靈感和情愫的媒介,在如今或是在未來,都將保留它的獨特魅力。中國藝術家陳粉丸便選擇以「纸」為概念出發,將中國民間剪紙與當代藝術融合成她的獨特視覺語匯,通過超大型空間裝置等多種形式的作品與大眾對話,探索藝術在公共場域的多維邊界。當紙張沿著對稱軸相互勾勒彼此形狀,人們走入層層交錯的藍色海域或是永恆停留在春天的花園;通過公眾徵集的人形輪廓紙張鋪滿的西湖,是回憶和數字化的具象,是科技的詩意……這位「紙做的藝術家」,打破了剪紙的固有形態,重新定義人們心中關於這項藝術的概念。在一個有邊界的世界,用有限的材料,築成一個富有玩味,同時引人思考的無限創想世界。

《不息》以龍這種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別意義的想象生物探索「無限」這一概念。陳粉丸將一個個不同角度的龍骨節作為「點」,再用這些點構成無限組合可能的「線」,拐彎、轉折、無限延長。節點構成在空間中若隱若現的龍的身軀,光紋是龍在空間翻湧的痕跡。
從小展現出藝術天賦的陳粉丸堅定地選擇成為一名藝術生。她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在2014年創立丸工作室,正式成為一名藝術家。起初身邊人為她起的昵稱,被陳粉丸保留當作藝名,而這個名字的確完美闡釋了這位藝術家不愛隨波逐流的個性,以及她充滿童真、朝氣,同時糅雜深刻含義的創作風格。當我們問及為何選擇用陳粉丸代表身為藝術家的自己,為大眾所知,她説:「有一次吃火鍋我點了加入了粉類材料制作的牛肉丸,被朋友笑話『沒追求』,久而久之便用上,作為藝名。肉丸很純粹,粉丸有雜質,但這種摻含了雜質的感覺很適合我——多元且不按常理出牌。」
紙在陳粉丸的童年占據了重要的角色,這種媒介也自然而然成為她設立工作室之後的主要創作靈感,她説:「我從小學習繪畫和書法。畫紙、宣紙、圖畫書和折紙遊戲……如果要回顧,紙其實一直伴隨我的成長。哪怕紅包、車票、電影票、標簽吊牌,都是我小時候喜歡的小玩意。後來大學四年我學的是書籍藝術相關的專業,因為書本身和紙的關系非常大,加上創作的沖動越來越大,漸漸地就將紙單獨提取,作為一種媒介使用來創作。簡而言之,我作為一個創作者,遇上了紙這個媒介並和它開始合作。」

《對稱的自然:藍色呼吸》

左:《對稱的自然:世界花園》:華美的瑰瓣與來年盛開的鳶尾花、海岸的七月花、漫山雛菊與向日葵……原本來自世界上不同地域,生長在不同季節的花朵,依靠想象力而被嫁接到同一花園。城市脈絡與地方性植物兼融,從中生長滿枝花朵、鬱鬱樹林,寓意城市生活擺脫困境,向新生張開懷抱。同時略施粉黛異色,成為想象力與現實對稱的綠洲。
陳粉丸在生活中保持著敏感、好奇,她觀察著世界,有時刻意地去鍛煉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甚至列出觀察清單和計劃。譬如在疫情期間,她開始重新量度彼此之間對視、擁抱的距離。這些頗有分量的感受潛移默化成了她的一部分視角。誠然,藝術來源於生活,靈感於陳粉丸而言是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的總和,創作藝術則是她表達的過程。她嘗試用個人經驗總結出一種可以使人產生共鳴的集體情感——無論是通過剪紙還是別的形式——多提供一些新的經驗與可能性,或許能給觀眾帶來新的思考,同時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她認為,好的藝術家在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同時,也隨時準備著找到和擁抱自己的觀眾。然而在2014年剛開設工作室時,找到觀眾是她面臨的困難之一。她回憶道:「最初階段的困難,第一是如何找到你的觀眾,第二就是如何靠作品活下去。我一直保護自己的創作敏感,可是為了生存,狀態很焦慮,身體也因此變得很不健康。記得為了攢錢買創作材料,我接過一些紙藝裝飾品的訂單,賺500人民幣要花上一個月,後來還被對方以種種理由扣了一半。」
不忘初心這四個字,説説容易,要做到很難。在丸工作室成立的九年中,陳粉丸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團隊從兩人發展至八人。八顆心通過共同的願景連接在了一起,八雙手創造出的藝術將陳粉丸這個名字推向世界的舞臺。「在經歷各種類型的項目工作後,我們逐漸有了各自的任務分工,有點像一條流水線:各揮所長,不斷摩擦的過程中又形成默契,亂中有序。不過每一個作品方案都不可能是一樣的流程,每一次都會有新的嘗試。」陳粉丸談起她個人心境和工作室的成長:「與一個人的時候相比,現在我有了能夠為我分擔各個部分工作的夥伴,能夠將力氣更多地集中在我的創作上。我需要信任她們,卻也需要成為那個把握著方向的人。我常常會形容自己的藝術項目是一種集體勞動,而『陳粉丸』也是一個團隊的產物。這不僅僅是指作品中那些需要反覆構建的零件,也是背後永遠不少於八雙的手,這使我在想要嘗試心中萌生的新的想法時能更有底氣去實現。」

《無限之花》:由剪紙圖騰元素構成的頭部花形態結合陳粉丸創作中的標志性骨架層疊結構,共同延伸為肆意生長的異形花朵。方形、圓形……重複的平面衝破維度,《無限之花》以方圓之形想象無限,也靈動地討論時間和空間。
對於一切事物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大概間接促成了陳粉丸積極向上的藝術風格。很少有人會將傳統剪紙和當代藝術聯係在一起,甚至視之為對立,但陳粉丸更願意將兩者的結合理解為一種叠代和再創造。她表示:「我們走在傳統延續的道路上,沒有人可以不攜帶任何的歷史出現。如果傳統是過去的,那現代也只是未來的過去。無論是傳統、流行、先鋒,還是保守,藝術都是時代的一面哈哈鏡。我是一個活在當代的人,而剪紙攜帶著它走過的所有歷史與我相遇,我的剪紙就很合理地用當代的技術、思維、觀念去完成。」這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她一方面需要回溯剪紙的歷史,包括技術、樣式,還有它承載的價值觀和隱喻。另一方面又提醒她自己不能過分深入地往回走,只希望自己帶著淺淺的已知就足夠,陳粉丸認為這樣才能大膽地前行。
陳粉丸在剪紙創作過程中不斷思考要去掉和留下什麽圖形,也是隱喻人生過程中所有人將會面臨的一個個有關取捨的抉擇。她選擇不給自己設限。歷史、現在、未來,不再有明晰的界限,一切不過是相對而言;剪紙這項藝術,也未必要有紙,任何媒介都可以用來抒發感受和表達自我。聽從内心的聲音,打破既定認知之類的條條框框,有限的人生也可以充滿無限可能。

《轉運花園》是陳粉丸對於「手」這一溫情象徵的趣味詮釋。手時常聯係著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的溫暖記憶——撫摸、擁抱、牽手……而手上的掌紋時常與命運聯係。陳粉丸將投稿者的掌紋以剪紙方式呈現,在佈滿鏡子的空間,將不同掌紋組合、轉動,布置成閃爍的「轉運大陣」,構建精心佈局的花園。命運不可控的隱喻和深入細節的儀式感這兩種看似相斥的元素碰撞出浪漫而幽默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