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兩座遙遠卻同樣輝煌的宮殿,猶如東西方文明的璀璨明珠,各自承載著無數王朝興衰與文化傳承。如今,這兩座世界文化遺產終於在香港的土地上相遇,帶來一場跨越數世紀的文化盛宴《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 —— 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展。這場於去年12月正式揭幕的展覽,正值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攜手呈現,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
十七至十八世紀的世界,正處於地理大發現與全球貿易的高峰期。中國的清朝康熙、乾隆盛世與法國的波旁王朝,在這段歷史中達到了國力與文化的頂峰。彼時,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使得清朝的紫禁城成為東方權力與文化的象徵,而法國則以「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為核心,展現了西方宮廷的奢華與藝術品味。
兩國的宮廷在這段時期呈現出相似的特質:兩國都熱衷於藉由藝術、科學與技術來彰顯權力,並通過與異域文化的互動來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法國宮廷對中國瓷器、絲綢與漆器的熱愛,使得「中國風」成為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文化現象;而清朝則對西方的天文學、地圖繪製技術與繪畫風格充滿興趣,特別是來華的耶穌會士如南懷仁、郎世寧等,成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
這場展覽正是對這段歷史記憶的回應,展出近15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與凡爾賽宮的瑰寶,其中不少珍品更是首次在香港亮相,展現了當時中法兩國宮廷在藝術與工藝上的深刻聯繫。
清宮中的西方風韻
菊花紋壺是一件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清朝廣東地區官員獻給乾隆皇帝的精美瓷器。然而,近代故宮專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這件作品的真正身世——它實際上並非來自中國,而是出自18世紀法國著名琺瑯工藝大師 Joseph Coteau 之手。菊花紋壺的造型與色彩最初讓人誤以為是清宮御窯景德鎮燒製,因為它的花卉裝飾、色彩運用,以及琺瑯彩技法與當時中國瓷器風格相似。然而,仔細觀察後發現,該作品的裝飾技法與法國18世紀宮廷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與洛可可風格更加吻合。

真正揭開這件作品身世之謎的是其底部發現的紅色「Coteau」印記。這標記是Joseph Coteau 本人或其工坊的專屬簽名,通常只會出現在歐洲琺瑯工藝作品上,而不會出現在中國景德鎮瓷器上。因此,專家們得以確定,這件菊花紋壺實際上是18世紀法國宮廷的琺瑯工藝品,可能是當時歐洲專門為中國市場訂製的外銷瓷或貢品之一。
櫜鞬是中國古代軍事裝備的一部分,指的是用來存放弓箭的套具,包括櫜(弓袋)和鞬(箭囊),通常成對使用。作為軍事與禮儀的重要象徵,清朝宮廷內的櫜鞬不僅具備實用功能,也承載著皇帝尚武精神,並展現了當時工藝美學的巔峰。

而清宮收藏的櫜鞬極為特別之處,在於其表面裝飾採用了18世紀法國製造的錦緞,而非傳統的中國絲綢。這一特點反映了當時清廷與歐洲之間的活躍貿易,以及對外來奢華織物的高度欣賞與吸收。18世紀是歐洲紡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法國里昂的紡織業,被譽為當時歐洲最頂級的絲綢生產地。里昂的絲綢工坊專門為凡爾賽宮廷和歐洲貴族生產高級絲織品,其中錦緞、刺繡、蕾絲圖案紡織品尤為著名。
清宮中這件櫜鞬所使用的法國錦緞,表面裝飾帶有典型的對稱蕾絲圖案,這是18世紀法國流行的設計風格,常見於宮廷服飾、家具裝飾與宗教織品。這類織物以其複雜的機織技法與精緻的浮雕效果著稱,反映了當時法國絲織業的高超水準。清朝宮廷對法國絲織品情有獨鍾,乾隆時期大量進口法國錦緞,用於宮廷服飾、帳幔、座椅裝飾與武備裝飾。此外,清宮工坊也試圖模仿法國技術,在江南絲綢產地如蘇州、杭州,嘗試仿製歐洲風格的絲織品,形成一種融合東西方特色的獨特織物風格。
東方藝術的法國詮釋
香水噴泉(Fontaine à parfum)是一種貴族生活中的奢華器物,主要用於存放與分配香水,流行於18世紀歐洲宮廷。18世紀的法國,香水文化盛行,特別是在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宮廷被稱為「香氛宮廷(La Cour Parfumée)」,貴族們熱衷於使用各種香水,並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

這座香水噴泉最初為中國景德鎮瓷器,是法國貴族收藏中國藝術品熱潮的一部分。當時,中國瓷器被視為極致的奢侈品,深受歐洲宮廷喜愛,許多進口瓷器會經過「Ormolu技術」(即鍍金銅裝飾)加工,使其更符合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以精緻、華麗和流動的裝飾線條著稱。在法國工匠的巧手改造下,原本純粹的中國瓷器被加入了洛可可風格的鍍金銅飾(gilt-bronze mounts),增添了流暢的線條與細緻的雕刻,使其成為融合東西方美學的代表性作品。
乾隆帝瓷板像(Portrait de l’empereur Qianlong en porcelaine)是一件展現18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藝術作品。這幅肖像最初由意大利傳教士暨畫家潘廷章(Giuseppe Panzi)於清朝宮廷繪製。乾隆帝本人對西方藝術與技術深感興趣,宮廷中聘請了許多歐洲傳教士擔任畫師,如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艾啟蒙(Jean-Denis Attiret)、王致誠(Ignatius Sichelbart)等。他們擅長融合中國傳統繪畫技巧與歐洲的透視與光影技法,創作出獨特的中西合璧藝術風格。潘廷章也是其中一位,亦曾奉乾隆帝之命,為宮廷繪製肖像畫與宮廷壁畫。
肖像後來經過法國著名的塞夫勒瓷廠(Manufacture de Sèvres)燒製成精緻的瓷板畫,成為一件跨越東西方藝術風格與工藝技術的珍品。法國塞夫勒瓷廠創立於1740年,以其細膩的瓷器與精湛的手繪裝飾聞名於世,深受歐洲皇室與貴族喜愛。18世紀的塞夫勒瓷廠曾多次製作中國主題的瓷器與瓷板畫,以迎合法國宮廷對東方藝術的興趣。

將乾隆帝肖像製成瓷板畫(Plaque en porcelaine)是一項技術難度極高的工藝,需經過高溫燒製與多層次彩繪技法,才能確保肖像的色彩層次與細節得以保留。乾隆帝肖像的繪製方式既保留了中國宮廷畫的細膩筆觸,又融入了西方寫實風格,展現出帝王的威嚴與精緻服飾細節。這幅肖像後來由法國工匠在塞夫勒瓷廠轉製成瓷板畫,並贈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象徵兩國王室之間的文化聯繫與外交關係。
這些展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時代的縮影。從中可以窺見十七至十八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不僅停留於物質層面,更深刻影響了彼此的思想與審美。法國宮廷的中國風熱潮,激發了對異域文化的嚮往,而清朝宮廷對西方科學與藝術的引進,則促進了自我革新與融合。
為了進一步深化這場文化交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還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包括公開講座、家庭互動工作坊,以及寓教於樂的展廳學習活動。觀眾不僅可以深入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還能通過參與活動獲得靈感,與歷史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觀眾在展覽期間參加特定的展廳活動,還可獲得一張靈感源於展覽的精美紀念明信片,為這次文化之旅留下珍貴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