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巴黎地標級建築——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你可能會驚訝其壯麗的擴建工程設計竟是出自於一位美籍華裔建築師之手。他就是近代建築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 ),亦是198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除了玻璃金字塔之外,貝聿銘備受矚目的建築項目橫跨多個大洲,著名作品包括耸立於香港維港的中銀大廈、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以及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為了紀念這位享譽盛名的建築大師,香港M+博物館今個夏天舉辦了首個聚焦於貝聿銘的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精心呈現這位20至21世紀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作品,並鉅細無遺地審視他的藝術生涯。展覽將會展出近300件展品,包括一系列珍貴的的繪圖手稿、精心製作的建築模型和相片,當中不少展品更是首次公開亮相,實屬難得。
貝聿銘生於廣州,於1918年移居香港,後來居住於上海和蘇州,直至18歲。他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築。這些早期的經歷增強了他的建築學底蘊,作品不僅融匯了多個城市的風情,更受到留學時期所接觸到的現代主義思潮的深刻影響。這些跨文化的體驗與成長歷程,成就了他日後獨特的風格,完美將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與傳統與現代建築融合。他同時亦善於運用幾何圖形、清晰的線條和流暢的光影,展現出獨樹一幟的建築美學。
今次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地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他的成長軌跡、城市空間的設計手法、對藝術的投入、與客戶的關係、對幾何形態、建築物料與結構的嫻熟運用,以及對歷史的省思。貝聿銘一直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同時深信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因此經常與趙無極等著名藝術家緊密合作,充分體現出他對當代藝術的喜愛。此外,其團隊在採用物料和建築方法上亦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對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鋼材的運用,造就出建築設計上各種創新概念。
貝聿銘是世界上享負盛名的建築師,其建築汲取不同的地區元素,卻能塑造出全球共同文化。儘管如此,人們對他和他所作出的貢獻的了解卻相對少。這次展覽不僅是對貝聿銘先生的致敬,也是對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的一次深刻瞭解和傳承。讓我們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一同感受他對建築藝術的無限熱愛,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