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的米蘭設計週裡,陽光透過古老的窗欞灑入莫札特別墅(Villa Mozart),靜靜地映照著積家(Jaeger-LeCoultre)呈獻的展覽「Living on Air(憑「空」而生)」。展覽主角「Atmos空氣鐘」誕生於1928年,不需發條,也無須電力,只依賴每日些微的溫度變化,便能緩緩運行。那動力,不是來自鋼鐵,而是來自空氣。
展覽開篇,以「起源」為題,將人類對恆動機械的憧憬拉回至西元前的亞歷山大港。追求「不斷運轉」的夢,曾被視為妄想。直到1928年,瑞士放射學工程師Jean-Léon Reutter憑一紙圖紙與無數次實驗,讓這夢有了形體。 他的原型鐘,以極其敏感的熱脹冷縮原理汲取動力,看似違逆常理,卻成為革新之始。創辦人Jacques-David LeCoultre慧眼識珠,將這概念帶入積家的工坊,加以改良,使之走入現實。當工藝遇見夢想,理性與詩意便在鐘殼內交會。
展覽第二章以「機械裝置」為題,揭示這座鐘的心跳所在。與其說它是一件機械,更不如說是自然與人造的聯手之作。鐘內的密封罩隱含氣體,隨氣溫細微變化而膨脹收縮,帶動薄膜起伏,為游絲上鏈。這運作之細微,令人不禁屏息。現場展示中,當人們站在那透明鐘殼前,似乎連自己的體溫也悄然成為了鐘的動力之一。這讓人想起窗前搖曳的風鈴,聲音不來自風,而是來自與風共舞的靈魂。
時間本是無形,但Atmos 空氣鐘的存在,讓它有了形貌、有了氣質。展覽第三章「非凡設計」,細細展現這些座鐘如何與藝術共構。設計師Marc Newson所設計的版本,採用圓潤簡潔的現代語彙,透明鐘殼裡的齒輪彷如懸浮,空靈如夢。還有由工藝師以細木鑲嵌、麥稈鑲嵌製作的特別鐘款,紋理如水波,光影如書頁翻動。它們不僅記錄時間,更如一件靜置於案上的藝術作品,與空間對話,與日常共處。這樣的鐘,不為提醒幾時幾分,而是教人學會與時間相安無事。
Atmos 不止於報時。第四章「複雜功能」中,工程師們的挑戰是如何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加入更多訊息。結果他們選擇向天空借智慧,將月相、節氣、黃道等天文元素納入設計。最為壯觀的Atmos Tellurium 空氣鐘,是時間與天文交織的化身。它以立體機構模擬地球、太陽與月亮的運行,顯示月份與季節,精準至2412年仍無需調校。Atmos 空氣鐘,九十年如一日地緩慢擺動,沒有快速的指針,沒有響亮的報時聲,卻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人心。那種接近於「不動」的節奏,不是遲滯,而是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