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Meets Modern in Japanese Architecture 2025 大阪世博 傳統與現代的日式建築對話

by 劉穎琦

2025年世界博覽會將於四月至十月,在日本大阪夢洲登場。夢洲這片人工島嶼從貨櫃碼頭蛻變為國際舞台,成為展現全球智慧與文化的窗口。是次世博的亮點不僅在於先進的科技與創意,更在於傳統與現代建築如何以對話形式,訴說永續與人文的故事。

「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

大屋根:現代建築中的木結構傳奇

作為大阪世博的標誌性建築,大屋根以其環形木結構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它由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占地六萬平方米,高達12公尺,直徑達615公尺,更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之一。藤本壯介的設計哲學以「模糊建築與自然的界限」為核心,強調建築與人、自然之間的對話。他提出「未完成的建築」概念,認為建築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封閉的存在,而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生長中的過程。他的建築風格往往打破傳統形式,追求空間的靈活性與透明性,將自然元素融入其中,讓建築在環境中變得輕盈、通透且和諧。

大屋根設計靈感源自日本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技藝。木結構建築在日本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公元七世紀便出現了許多經典之作,如奈良的法隆寺,正正是以複雜的柱樑結構聞名於世。這些建築以榫卯工法組裝,無需釘子即可實現穩固與美觀,展現對自然材料的極致利用與人文尊重。藤本壯介在「大屋根」的設計中借鑒了這種工藝,將傳統木建築的工法與現代建築語言相結合,形成一個既傳統又創新的設計。大屋根的環形步道宛如一條通往未來的橋,讓參觀者在其中穿梭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沉澱與現代的力量。木材的自然氣息與建築的通透結構共同營造出一種平靜、愜意的氛圍,這是藤本壯介對「自然與建築融合」理念的最佳詮釋。

卡達館:單桅帆船的文化詩意

另一座引人矚目的展館,是由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的卡達館。隈研吾是當代著名的日本建築師之一,其建築風格同樣深受日本傳統文化影響。他反對現代主義建築中冰冷的鋼筋水泥高樓,並致力於利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石材,與環境融合,創造「柔性建築(Soft Architecture)」。他的設計往往強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對話,使建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對自然的破壞。他提倡「消失的建築(Architecture of Disappearance)」,即主張建築應該低調地融入環境,而不是傲然凌駕其上。

卡達館與四周水景相映,形成船隻航行於平靜海面的畫面

 

卡達館的設計靈感來自卡達的傳統單桅帆船(Dhow Boat)。單桅帆船是中東和印度洋地區古老的航海工具,早在數千年前便承載著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任。對卡達而言,這種船隻象徵著海洋文明的起源,也是卡達作為海上貿易中心的歷史見證。

單桅帆船的結構簡潔而功能強大,船體通常以堅硬的木材製成,帆則採用輕盈而堅韌的布料製作。隈研吾的設計正是取其精髓,以白色織物覆蓋木結構,宛如帆船揚帆於風中,輕盈卻充滿力量。同時,他融入了日本的細木工藝。細木工藝是一種講究精準與美感的技術,歷史可追溯至平安時代,常用於建造神社、寺廟及傳統房屋。隈研吾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傳統工藝相結合,體現了卡達與日本文化的交流,也象徵了跨越地域的合作與融合。

另外,館內採用太陽能板提供能源,並設有高效水資源管理系統,自然光與通風設計進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種種安排都展現出設計師對環境的責任。同時,展館內以多樣化的展區,呈現卡達從歷史到未來的演變,彰顯其如何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尋平衡。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